目前,各種型號的舊光學顯微鏡膠片照相系統,經過改造由數碼照相、CCD(數字)攝像頭、CMOS(數字)攝像頭取代,可獲得電子金相組織圖片或經計算機打印圖片。這種電子顯微組織或打印的顯微組織,給金相檢驗、分析、研究帶來許多方便。但是,GB/T 13298-1991《金屬顯微組織檢驗方法》規定的顯微組織照相是膠片照相。在現行有效的金相檢驗中的國家標準或部門標準中,雖然有依據定量金相的經典理論而確定的定量金相的標準,但尚未有涉及到對數字顯微組織圖像的描述。依據ISO/IEC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用數字圖像分析技術確定組織級別取代標準中規定的方法以及采用數字照相技術獲得的顯微組織圖片需要進行方法確認,以證實用數字圖像分析技術確定的顯微組織級別,與標準方法確定的級別相同或更準確;以證實用數字照相獲得的顯微組織圖片可以達到膠片照相的效果,并滿足金相檢驗分析要求。
筆者通過對一臺Neophot32光學顯微鏡的技術改造,以0.01mm的顯微刻度尺、球墨鑄鐵金相試樣和設計圖形為樣品,依據文獻推薦的方法從測量溯源性、清晰度、放大倍數、視場大小,長度測量、圖譜比較及面積比測量等七方面對該顯微鏡新配置的數字圖像系統進行方法確認。
測量溯源性
以0.01mm 顯微鏡刻度尺為樣品,分別采集物鏡為3.2,6.3,12.5,25和50倍與中間變倍鏡8,10,12.5,16和20倍不同匹配下刻度尺的顯微圖片, 并同倍率打印。圖1為物鏡12.5倍和中間變倍鏡8倍下采集的100倍刻度尺顯微圖片,視場直徑0.8cm.采集的圖片清晰,肉眼觀察無像差和幾何畸變,視場內光線均勻。用0.02mm游標卡尺測量刻度線,并換算得出實際放大倍數,均符合JB/T8230.6-1999《顯微鏡放大率》的要求。如理論放大倍數是100,實際放大倍數是202.4;理論放大倍數是500,實際放大倍數是497.8,與理論放大倍數的相對誤差分別是 1.8%,0.12%和0.44%,相對誤差均<2%.